欢迎来到今日资讯网

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文旅 > 文化 > 画家温骧:自然为吾师,深情写山河

画家温骧:自然为吾师,深情写山河

2021-03-17 来源:  浏览:    关键词:画家温骧

图/温骧    文/秋香 
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恢复高考后,尊重文化的氛围日渐浓厚,那是一个全民诗歌、全民文学、全民哲学的时代,是一个思想自由奔放、百花争艳的年代。温骧先生说:“那时兴起了沈从文热,特别是《边城》一书,对我的影响很大,小说中描写的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,深深的打动了我。” 

1.jpg

▲温骧《边城风光》2016年作 144×100cm

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,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。于是,在八十年代中期,在这股沈从文热潮中,温骧先生来到了边城。如书中描写的那样,这里是一个清新而质朴的世界,风光秀丽,民风纯朴,桃花源般至美的生活图景令人心旷神怡。 

2.jpg

▲温骧《边城风光》局部

温骧先生一行从边城租了一条船,沿江而下,山水间的生动气韵扑面而来,摄人心魄、荡涤心魂,船儿抵达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芙蓉古镇。这座挂在瀑布上的古镇,因电影《芙蓉镇》而名扬天下。那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街道,两边林立的店铺人家,高高的土家吊脚楼,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绝美画面。

人生如白驹过隙,转眼已是三十个秋。2015年,温骧先生再次踏上前往边城的旅途,去圆那个三十年前就想画好边城的梦想。他先从广西到达贵州,再从贵州进入湖南抵达边城。本次解读的《边城风光》和《古人诗意图》就是他的圆梦之作,表现的是边城那让他魂牵梦萦的山水意境。

3.jpg

▲温骧《古人诗意图》2015年作 367×144cm

从《边城风光》这幅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出温骧先生对这幅作品的细心经营。尺寸为100X144厘米,在他的作品中,这样的尺幅并不算大,是一个小尺幅作品。但就这样一幅尺寸不大的作品,他却画的极为细致用心。2015年重游边城,但这幅作品则完成于2016年,数月的时间创作一幅这样小尺寸的作品,足见他从酝酿到下笔,再到完成,经历了多少次的梦回神思、百转千回。 

从构图上看,这幅作品采用的是对角线式构图。从右下角斜伸向左上角,依次是近景的坡岸树木、中景的主峰山脉和远山,这条对角线是画面的主线。从左下角到右上角,是留白的水面、天空和远山,这条对角线是辅线。这种构图实角对实角,空角对空角,制造了一种均衡的错位,打破了画面平均和呆板。 

4.jpg

▲温骧《边城风光》局部

从技法上看,山石采用的是披麻皴法,一条条如麻般的线条或长或短,或粗或细,或松或紧,或刚或柔,或干或湿,或浓或淡,表现出山体肌理和明暗。形成了山体上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和质感,写出了宇宙本象的阴阳之道,大有董源、巨然之风范。

5.jpg

▲温骧《边城风光》局部

山藉树而为衣,山得草木而华。近景树木主干中锋用笔,采用双勾画法,线条顿挫灵动,苍劲有力。枝干有争有让,姿态万千。树叶勾画与点簇混合,点叶画法居多,间有夹叶画法。点叶画法古法入手,积墨而成。大小混点、胡椒点、鼠足点、米家点以点成线再成片,画出了树木的苍郁繁茂。主山山脊山凹处,温骧先生善用点苔之法,一笔一树,一树一世界。为山体增添了血肉,生发出灵气,再加上层层晕染,将边城山脉的浑厚华滋刻画的淋漓尽致。

6.jpg

▲温骧《边城风光》局部

画面近景处,掩映在树木间的两间屋舍、一座小桥、一个孤亭,用笔凝练飞动,沉着有力。屋舍中好友相叙,论数代之先经,发人生之幽思,得文人悠闲之致。漫步走过小桥,便是江边之亭,空亭矗立,似空非空,四面无墙通天地,江山无限景,都聚一亭中。

7.jpg

▲温骧《边城风光》局部

江中左下角和右上角分别有一艘小船,动静结合间,表达出温骧先生的某种情愫,或为传达“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”的人生之态,或为寄托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的遁世之思,引人遐想,耐人品味。 

8.jpg

▲温骧《古人诗意图》局部

《古人诗意图》的尺寸是367 X144厘米,是温骧先生的一幅巨幅作品,也是对边城一带风光的描绘,但并非是对边城山水风光的写实描绘,而是凝聚了温骧先生对南北山水画技法的融会贯通,以意象写具象,表达一种且喜冥心练句迟,松风涧水天然调的诗意景象。在这幅作品中,温骧先生将北方山水的阳刚之美和雄伟之气,与南方山水的温润之美和秀雅之气进行有机融合,作品中既有关仝的峭拔、范宽的雄杰和李成的旷远,更有董源、巨然的湿润、淡雅士气。 

9.jpg

▲温骧《古人诗意图》局部

在技法上,山体的披麻皴法采用与《边城风光》相同手法,但更加的细密分明,阴阳向背更加明显,山石的质感更加强烈。不会积墨,难作山水,不会泼墨,难写意气。在这幅作品中,温骧先生宿墨、积墨和泼墨并用,墨的层次更加丰富与深厚,直抒胸意,好不畅快。 

10.jpg

▲温骧《古人诗意图》局部

温骧先生积墨与泼墨交替运用,每一遍干透后再加第二遍,防止渗化而浮涨,每一遍都是对前一遍的补充与完善,形成错综而复杂的效果,疏密得当,轻重适宜,大胆落墨,小心收拾,以极强的整体观处理好画面的黑白灰关系,写出了松林临风耐寒、坚韧挺拔之气质,表达了婀娜张扬、抱拥云海之胸怀。所以,在这样巨幅作品中,看不出板、乱、脏等弊病,即使是淡墨的远山,也是层层积染,形成淡而不薄、轻而不浮的佳境。 

11.jpg

▲温骧《农人爱桑图》2020年作 70×136cm

传说黄帝让妻子嫘祖寻找人类制作衣物的原材料,于是嫘祖在桑树上找到了蚕,通过种植桑树养蚕,才让凡间的百姓有了布匹来制衣遮体。所以,桑树在民间的地位很高。《农人爱又桑图》是一幅四尺整张竖幅作品,是近年创作的一幅佳品力作,技法更加纯熟老练。温骧先生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,描绘的是安徽和江西一带人们的农耕景象。湖边的人们耕田植桑,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,恬静安逸,令人向往。温骧先生赋诗一首:农人爱桑田,渔家喜湖光,各自得其所,融融其乐长。 

12.jpg

▲温骧《农人爱桑图》局部

蓝鹰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、喜马拉雅艺术类主播第一名、《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》作者祝唯庸先生认为:人与自然的关系,不是相互敌对,也不是相互敬畏。而是如同孩子与母亲,是相互依存与包容理解的关系。温骧先生临遍宋元名画,破万卷书、行万里路,走遍大江南北,以自然为吾师,深情写山河。仅从这三幅作品可以看出,他运用扎实的传统绘画表现技法,取各家之所长,形成自我的丰富面貌,让自己的艺术融入自然,让自然融入自己的艺术。他的作品有深度有内涵,有意韵有创新,让人耳目一新,产生情感共鸣,实属当代书画之佳作。

13.jpg

▲温骧《农人爱桑图》局部

画家简介:


14.jpg

温骧,祖籍河北,1953年出生于北京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。先后师从于著名画家郭传璋、亚明、何海霞、张步。1991年受全国青联派遣赴日本研修,在日期间创作的《雪山富士》得到画家平山郁夫的高度评价。创作的《白系瀑布》《日本印象》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收藏。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。2015年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。2016年在荣宝斋举办个人画展,同年《渔樵耕读图》和《百年树人》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。2018年作品《贵州风情图》被国子监和文物局联合收藏。《山岳听涛图》《江山入画图》等作品发表于《中华英才》2019年第16期。《太平渔夫图》《新篁苍石》等作品发表于香港 《美术家 》杂志2020年春第5期。

下期解读作品预告,敬请期待:

15.jpg

南风情甲天下 》2015年作   367×144cm

16.jpg

《江山入画图》2015年作 144×250cm

17.jpg

《六安大别山白马风情图》2014年作 248×129cm


版权声明:

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,不对发表、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。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网络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,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联系邮箱:service@qeerd.com,投稿邮箱:tougao@qeerd.com